處處用心 步步生輝
——市二中特級教師吳海鷹的教學足跡
現任柳州市二中副校長的
苦功夫,是收獲的前提
吳海鷹1982年畢業于廣西師大,1985年20出頭的她,從市十九中調入二中。剛到二中時,她感覺其他老師都比她強。她為此有些心慌,不敢擔任高中的數學教學。原二中的老主任李川扉得知情況后鼓勵她:要勇于面對困難,只要大膽的邁出第一步,以后的路子就好走了。于是吳海鷹努力邁出教學事業的第一步。
剛教高中數學時,盡管她女兒只有半歲,她每晚都備課至深夜。即使面臨疾病,吳海鷹也沒放下手頭的工作。有一段時間,她不停咳嗽。經診斷后得知患上肺炎,需住院治療。但為了教學她只是每天到醫院打點滴,打完后就離開。甚至在醫院打吊針時,她也不忘翻閱教案,進行備課……
吳海鷹說,在教學工作時不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,“不脫層皮”,就難以成大業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,年輕教師不要急于求成,重要是需付出。
真情義,總能讓人感動
吳海鷹認為,教師對學生的愛,不僅體現在課堂上精心授業,還表現在課外時間主動去關心學生思想、生活和興趣。
起初,吳海鷹只想到壓學生去學。但不久她就感到這一做法收效甚微。后來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,并嘗試作一些轉變。
對那些“壞孩子”,她改用寬容之心去理解。不久,她驚喜發現,“壞孩子”們因感到了教師的寬容和愛,由此努力學習,不斷進步……
愛心,更是一名教師不可或缺的。在教高95(1)班時,她發現學生梁雨(化名)對班集體活動不夠熱心,性格內向。吳海鷹多次找他進行朋友式的談心,才得知梁雨的母親沒文化沒工作,父親又下了崗,一家人靠賣菜維持生計。吳海鷹多次進行家訪,與其父母交換意見。家長用自己的經歷,向梁雨講述了自己沒有文化的苦處。吳海鷹并不失時機地夸獎梁雨學習能力強、反應快。吳海鷹還向學校為梁雨申請了助學金,并幫他出了不少集體活動的經費,梁雨深受感動,并將這些化為學習的動力,終于在1998年考上清華大學,吳海鷹還送了1500元給他作上學路費。
1999年的元旦零時,梁雨打電話給吳海鷹:“老師,我以后就叫您干媽吧,您對我的關懷,我永遠不會忘記……”
好理念,讓師生都成功
由于工作出色,吳海鷹入選“廣西21世紀園丁工程”A類百名培養對象。
她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,通過學生互動,形成了“開放式”的教學風格。她還將情感教學法融入數學教學之中,并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,通過進行“分層遞進教學”實驗,使學生學習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。
在上高二時,吳海鷹在數學學科開展分層遞進教學實驗。實驗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分層,然
敬業、愛學生,在先進的教學理念中不斷超越……
吳海鷹的丈夫也從事教育工作,生活中他們互相關照,工作中比翼齊飛,兩人都是全國中小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培養對象。